博士战略咨询

3年打造5个品类第一

华为:嘴上说不造车,但身体是诚实的

作者: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

时间:2022-11-29 14:06:12

文章类目:媒体报道

声称“不造车”的华为,在造车“深水区”疯狂试探,为哪般?


作者: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


6月14日,据《36氪》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,除了金康新能源之外,华为已相继与奇瑞汽车、江淮汽车,以及极狐汽车等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。其中提到,与奇瑞汽车至少有两款车型的合作,与江淮汽车也有至少一款车的合作。而在和极狐汽车合作HI方案的基础上,也同样会有一款智选车的合作。


针对上述信息,澎湃新闻记者向奇瑞、江淮、极狐相关人士求证,回应基本都是“尚未听说”或“尚未接到通知”。华为近期在车圈风生水起,颇受业界关注。


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:华为为什么要进入车圈、与车企的合作逻辑走得通吗、与车企的合作进度和规划、以及华为究竟想在汽车行业成为什么角色。


要探讨这些问题,一些基本信息需要先交代一下。


1669702988133600.jpg


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的介绍,华为的汽车业务分为三大类:最浅层的合作就是售卖零部件和软件,如鸿蒙操作系统、域控制器等 ;其次是Huawei inside(简称HI),作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整体全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,代表性的合作是北汽极狐、长安阿维塔、广汽等;而华为与车企绑定最深的是智选车业务,目前已经和金康新能源合作,推出了金康赛力斯、问界M5两款车型,后续的合作车型M7也已曝光。


一、华为转身挺近汽车圈


上述业务模型和进展是既定事实。那么,在确定了“是不是“之后,再来看下”为什么“。


就因为智能汽车是风口,所以华为要进入吗?就因为科技同行都开始”造车“了,所以华为要进入吗?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,这或许是主因。但另一个原因也不该被忽略——华为在手机、通讯基站等领域受到阻击,它需要快速寻找且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。


公开资料显示,2018年华为手机业务市场份额达14.6%,位于三星之后,苹果之前,首次跻身全球第二。2019年,华为手机出货量2.4亿台左右,市场份额高达20%,保持全球第二。2019年开始受美制裁,2020年、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分别为1.9亿和3500万台。根据华为财报,其2021年消费者业务营收2434亿元,同比下滑49.6%,近乎腰斩,手机业务占其中大头。由此,华为2021年整体营收为6368亿元,同比下滑28.6%。当然,这并非是华为本身的业务能力出现了问题,而是受制于一些广为人知的“不可抗力“。


1669703114130290.jpg


但也正因为其手机业务窘境非自身可以左右,那么向其它领域拓展则成为了其提升营收和利润的必走途径。结合其自身优势和行业前景来看,普通的电子消费品领域显然不能承载华为的深厚技术储备,而汽车作为国内第二大支柱产业,也是民用领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消费品,无疑最适合华为。


在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看来,汽车产业的体量大,关联性强,“它的确应该进入这一领域。”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认为,汽车行业是一个崭新的收入来源,华为若能在汽车行业获得成功,是一个“里程碑式事件”。


在这个火热的造车时代,创业者赢得市场关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似乎有二,一是有故事,二是会吆喝。


讲故事并不难,随便举个例子,比如“37岁就财务自由的何小鹏为了造车改吃7块一份的鸡腿饭“。吆喝也不难,只要极尽夸张地突出产品亮点即可。比如,2020年广汽埃安LX发布的时候,时任广汽新能源总经理肖勇就豪言“不到一百万级别的传统豪华燃油车不要和我比”。


这些都难不倒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。他可以讲出一套“科技公司内部孵化,在汽车领域再创业”的系列故事。而在吆喝上,不仅“碾压百万级豪车”的话术一样信手拈来,他还会给消费者制造焦虑,推着他们前行——比如他在今年的深港澳车展上就表示“纯燃油车时代会迅速结束,现在还买燃油车,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。”这个观点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言论如出一辙。可见,现在不管是造车、还是卖零件、还是卖技术方案,在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,还要学会一套浮夸话术。


在与华为合作的诸多车企中,真的能称得上“华为汽车”的,目前就只有与之深度绑定的AITO问界M5。它不仅直接在华为各家门店中展出,车尾也会刻有HUAWEI的字样。


按照余承东最初的规划,其给AITO定下了“年销30万辆,明年百万辆”的目标。今年3月和4月问界M5的销量分别为3045辆和3245辆。5月份则超过了5000辆。销量在稳步增长,但距离目标尚远。


接下来,大型电动SUV问界M7即将上市,是否能为其体量带来质变还有待观察。


二、车企们的危与机



回到这次传闻与华为即将就智选车业务深度绑定的奇瑞、江淮、北汽极狐上。



1669703218108541.jpg


事实上,2020年12月,奇瑞汽车就与华为在芜湖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。双方将在智能汽车电子电器架构、智能网联、智能座舱、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、智能能源、智能车云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。


更早之前的2019年12月,江淮汽车与华为在深圳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。双方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、企业信息化、智慧园区、智能工厂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,以全新合作推动智能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。


在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看来,华为与主机厂合作目前来看是个互惠互利的局面。他向澎湃新闻记者分析称,二线车企、甚至更非主流的车企(例如小康)希望借华为的品牌知名度、用户和营销网络来帮助他们提升销量。往后合作对象多了,甚至可以形成联盟。


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也认为,奇瑞、江淮、极狐等车企可以借助华为的能力,提升某几款车型的智舱智驾能力。“利用好华为的销售服务触点以及品牌溢价,是这些企业破局发展的方式。“他表示。资料显示,华为在国内的体验店超过5000家,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或新势力能与之相比。对于华为而言,与车企深度的合作有利于提升其鸿蒙车机系统的装机量。他表示,当前全球汽车的底层操作系统基本为QNX系统,大约市占率为85%,仅有少部分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拥有自研底层系统。这块业务对于华为而言潜力巨大。他预计,“初期华为或许会给出很大优惠,但等装机量上去了以后,再开始提高价格”。


不仅如此,张君毅认为,从华为的角度来看,其研发投入也需要更多有实力企业的支持和配合,靠它自身难以快速建立生态。在这方面,长安、江淮乃至奇瑞都有一定技术积淀,是华为所寻找的理想合作伙伴。更重要的,“他们能解决华为在整车设计及制造方面的技术瓶颈和知识短板”——而这可能也是车企们的“危”之所在。


从字面上看,华为与奇瑞2020年签订的框架涉及“电子电器架构”,这已经属于牵涉到整车开发的底层合作(但框架协议并不属于最终协议,也与此次传闻无关)。张翔表示,头部车企会抵触这一点。“大的车企肯定是不会跟他(华为)这么合作的,现在是小一些品牌,为了解决资金和销路问题,解决这个市场营销问题”。此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曾表示,如果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,那么上汽就成了躯体,丧失了自己的灵魂。连软件合作都引发如此反弹,更何况涉及开发与制造。


1669703276177451.jpg


总结而言,对于头部企业,与华为即便合作,几乎不会涉及到最深层的智选车层面;而对于非头部企业,双方的合作应有一段蜜月期。但随着合作逐渐深入,华为仍需考虑清楚,自己是供应商还是主机厂。至少到目前为止,国内鲜有这种又当裁判、又当选手的成功案例。

*声明:本文为澎湃新闻原创稿件,经澎湃新闻授权转载,原文标题为《与多家车企再传“深度合作”,“不造车”的华为风生水起》。图片素材来源于澎湃。

直击进博会:从量变到质变,乳业迎来增长新动能 为什么威士忌会打败中国白酒?

报告下载

*填写相应表格资料后即可下载报告内容,信息采集仅用于来访记录及回访使用,请放心填写。

*姓名

公司

职位

*电话

*邮箱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