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战略咨询

3年打造5个品类第一

咖啡市场内卷,麦咖啡路在何方?

作者:佘奕婷

时间:2022-12-05 11:33:01

文章类目:战略洞察

先是与麦当劳“分手”,随即推出全新产品奶铁,近期麦咖啡算是打出了一套热热闹闹的组合拳,而星巴克在刚刚发布的中国战略愿景中,更是描述了未来三年平均每9小时就要在中国新开一家门店的宏图。在越来越内卷的中国咖啡市场,“富二代”麦咖啡前路究竟如何?


1670216603355992.jpg


9月初,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品牌,先是喊话“分手”麦当劳,随即全面下线拿铁咖啡,推出了全新咖啡系列“奶铁”。


1670216667170991.jpg


又是营销噱头又是出新品,一套组合拳打得热热闹闹。麦当劳觊觎咖啡市场已久,随着咖啡品类的心智教育逐渐成熟,它更是坚定把下一阶段的增长押宝在咖啡市场。官方宣布预计2023年,麦咖啡将继续拓张,新增约1000家门店,但渠道优势终究要败给心智优势


1670216715188724.jpg


近年来,麦当劳对于中国市场愈发重视,门店数量持续扩张,同比去年又新增600多家门店,然而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出炉,营收不升反降,仅为57.18亿美元,同比下降2.88%,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出现负增长。


1670216756137852.png


相比之下,咖啡市场却呈现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,星巴克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依旧保持着增长的势头,这不得不让麦当劳着实眼红了一把。 


一、依靠“富爸爸”,曾经一时风光的麦咖啡问题出在哪里?


过去的五年中,国内咖啡品类的最大变化是从市场时代进入了心智时代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品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


1670216878236843.png


1.0工厂时代,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,谁有产品谁就能胜出。


随着产能的提高,进入了2.0市场时代,这个阶段渠道为王,各大品牌跑马圈地,能够更多地被顾客看见,就能更多地被选择。


如今的3.0心智时代,产能过剩,顾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。根据天猫数据,2020年7月有近22万的品牌入驻天猫,但新品牌1年存活率却不到30%,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,只有独特定位的专家品牌才能胜出。


麦咖啡之所以这么多年能够站得住脚,主要就是在2.0时代吃了渠道的红利。


1670216932416459.png


一方面,有个“富爸爸”,依靠着麦当劳的高客流量及强大的渠道优势,麦咖啡采取了店中店的经营模式能够更轻、更快地进行扩张。另一方面,彼时的咖啡品类渗透不足,竞争烈度低,专家品牌少之又少,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专业品牌价格较高,这才给了麦咖啡足够的生存空间,通过低价咖啡获得部分顾客的选择。


进入心智时代之后,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爆炸,竞争不断加剧。截至2022年6月30日,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,以黄浦区为例,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有38.5家咖啡馆,而整个黄浦区麦咖啡仅仅占据了14家。麦咖啡的渠道优势显得无足轻重。


制胜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顾客心智之中与众不同。


你想买咖啡的时候,你会去麦当劳吗? 


1670217003125808.png

▲博士战略咨询根据消费者调研整理


实际上,作为麦当劳旗下的咖啡品牌,麦咖啡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。在顾客心智中,麦咖啡姓“麦”,又在麦当劳店里卖,当然就是“麦当劳的咖啡”,麦当劳是快餐巨头,因此就咖啡而言,无论是相比传统咖啡老牌星巴克、Costa,还是新锐品牌瑞幸、Manner,麦当劳的咖啡必然是“不专业”的。尽管麦咖啡试图推出更新、更好的产品去树立品牌的专业性,但认知一旦建立则难以改变。


而在非专业品牌的竞争中,麦咖啡依旧难以招架。一方面要面临具备同样渠道优势的对手,如,全家、711等便利店,它们不但更贴近白领办公的写字楼,同时在价格上更具优势。另一方面,还要抵挡高知名度的茶饮大牌对咖啡市场的入侵。


二、“富二代”们前路如何?


如今麦当劳这个“富爸爸”在中国已经风光不再,营收呈现出颓靡之势,被迫市场下沉到三四线,“富二代”麦咖啡只能跟着下乡,吃一轮低线市场的红利。然而借助渠道挤身咖啡赛道的远不止麦咖啡:


- 2019年9月,中石化易捷发布“易捷咖啡”品牌,首批易捷咖啡店在苏州的9家中石化加油站同步开业,“易捷咖啡”也被外界称为“石油咖啡”;

- 2019年10月,同仁堂旗下品牌“知嘛健康”体验店开业,推出枸杞拿铁、罗汉果美式等“中药咖啡”;

- 2022年2月,中国邮政在厦门正式开设“邮局咖啡”;

- 2022年4月,李宁申请注册了“宁咖啡NING COFFEE”商标,李宁也官宣表示未来将会在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,宁咖啡正在启动;

- 2022年4月,万达集团申请了多个“万茶”商标,似乎有意布局新茶饮,此前万达也与Costa签署过战略协议,未来万达有意在咖啡茶饮方面深入探索。


李宁、中国邮政、中国石化等,都和麦咖啡一样有个大品牌、强渠道的“富爸爸”,借助既有的门店增设咖啡业务,一旦铺开,或许比瑞幸的6000多家、星巴克的5000多家门店都要多。但经营业务不等于经营品牌。


不是这些“富二代”不争气,而是没有正确的战略定位。如何避免受到巨头品牌带来的非专业的认知影响,如何建立品牌的差异化,在顾客心智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,是值得企业长期思考的问题。否则只能昙花一现,成为渠道中的特色产品或者特色服务,不会贡献任何战略价值,在咖啡品类中也不会有任何地位。

*声明:本文为博士战略咨询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。

妙可蓝多奶酪棒真的是奶酪吗? 小米转型会成功么?

报告下载

*填写相应表格资料后即可下载报告内容,信息采集仅用于来访记录及回访使用,请放心填写。

*姓名

公司

职位

*电话

*邮箱

推荐阅读